電磁加熱器改造相關知識——電磁加熱有哪些方式。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電磁加熱?電磁加熱應用的是電磁感應原理,通過電子線路板組成部分產生交變磁場、當用含鐵質容器放置上面時,容器表面即切割交變磁力線而在容器底部金屬部分產生交變的電流(即渦流),渦流使容器底部的鐵原子高速無規則運動,原子互相碰撞、摩擦而產生熱能,從而起到加熱物品的效果。
依據設備所輸出的交變電流的頻率高低不一樣,可將感應加熱技能按作業頻率分為五類:低頻感應加熱,中頻感應加熱,超音頻感應加熱,高頻感應加熱和超高頻感應加熱。
由于交變電流在導體中流動時存在著趨膚效應,即隨著電流的頻率增加,電流會趨向于導體的表層流過。因此,這五種感應加熱方法便有了不一樣的特性.
特性對比:
1、低頻感應加熱方法
頻率最低,頻率規模:工頻(50HZ)至1KHZ 擺布,常用的頻率多為工頻。相對加熱深度最深,加熱厚度最大,約10-20mm;。首要用于對大工件的全體加熱、退火、回火和外表淬火等。
2、 中頻感應加熱方法
頻率規模:通常1KHZ至20KHZ擺布,典型值是8KHZ擺布。加熱深度、厚度約3-10mm。多用于較大工件,大直徑軸類,大直徑厚壁管材,大模數齒輪等工件的加熱、退火、回火、調質和外表淬火及較小直徑的棒材紅沖、煅壓等。
3、 超音頻感應加熱方法
頻率規模:通常20KHZ至40KHZ擺布(由于音頻頻率為20HZ至20KHZ,所以稱它為超音頻)。加熱深度、厚度,約2-3mm。多用于中等直徑的工件深層加熱、退火、回火、調質,較大直徑的薄壁管材加熱、焊接、熱裝置,中等齒輪淬火等。
4、高頻感應加熱方法
頻率規模:通常40KHZ至200KHZ擺布,常用40KHZ至80KHZ。加熱深度、厚度,約1-2mm。多用于小型工件的深層加熱、紅沖、煅壓、退火、回火、調質,外表淬火,中等直徑的管材加熱和焊接、熱裝置,小齒輪淬火等。
5、超高頻感應加熱方法
頻率相對最高,頻率規模:通常200KHZ以上,可高達幾十MHZ。加熱深度、厚度最小,約0.1-1mm。多用于部分的極小部位或極細的棒材淬火、焊接,小型工件的外表淬火等。